欲评其诗,先识其人。断其时日,了其心境。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文俱佳,既承袭了南北朝诗歌音律清亮的特色,又一扫宫体诗颓靡空洞的废气,对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盛唐飞歌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
诗的形式是传承发展的,即使在陈子昂提出“复古”主张,初唐四杰对宫体诗做出大量抨击的的时候,也没有谁否认齐梁体为诗歌形式带来四声标注、音律和谐的新发展。他们反对的是宫体诗的“寄兴都绝”,不反对而且大量运用了沈约、周颙等韵律大家把汉字划分为“平上去入”进行诗歌创作的方法。
所谓复古,是要恢复诗的原有的功能,要反映时代因素,帮助社会进步,正是这一方向的确定,让唐诗不但寓情于景,还志气高昂,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亮眼的顶峰。
这是与时代风向有关的,骆宾王的特色在符合时代特色的时候更多地和他个人的际遇有关。我们翻遍他的长短诗、讨武檄文,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在气质上更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他年少聪明,七岁《咏鹅》。青年时期落魄无行,长期和赌徒厮混。中年混迹于道王幕府,却不愿阿谀奉承,不久从军西域,久居边塞。终于调入长安,从主簿爬到侍御史,却因为对武则天多有讽刺,被下狱。遇赦已经是六十左右,弃官而去,漫游广陵。
六十五岁的时候,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被徐敬业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不久战败,从此音信全无,在正史上完全消失,在野史和人们的想象中又活了几十年并出家成了和尚。
这样传奇跌宕的人生,最终消失在野史迷雾之中。活在唐朝,却成为了纵横家,也算是文采武功具备,只是东风欠奉的悲剧人物。至于他的最后归宿,真实还是百姓的美好愿望,倒是不必深究了。
毕竟徐敬业一倒,武周天下固若金汤。对骆宾王而言,身显则身戮,身藏则心败,是否还活着,并没有什么两样。
倒是穿插在他的生命中的诗文,如今依旧闪闪发光,向我们展示着千年前这个不屈的灵魂。
《咏蝉》又名《在狱咏蝉》,成于得罪武则天而入狱时期。这个时期,武则天想干什么,在他们这些文人士子中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明明知道,却又无法直言,只是做出讽喻,便被诬陷入狱。
所以,骆宾王这首诗有何深意?冤屈、郁结、难言、自我表白。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写讨武檄文、写《在军登城楼》(前面有文章分析过此诗)时候对抗武则天的决绝果敢。
在这首诗前面有一大段序言,我们要真正看懂这首《咏蝉》,不说前因后果,这篇序言是必须读,而且读懂的。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我被关着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几株古槐树。它们生机勃勃,像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可惜总是在听诉讼,那情形就像周代召伯在棠树下断案一般。每到傍晚时分,秋蝉轻轻鸣唱,声音低弱,不像从前听到的那样(聒噪),要显得特别悲伤,难不成是我被关在这里心境悲凉的缘故?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哎呀,蝉声打动人,蝉的德行也像贤能之人。它身体清洁,就像君子的高贵品行;它蜕皮重生,有成仙羽化的轻灵姿态。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振翅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的露水,洁身自好却懒对人言。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mò)。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huì)蛄(gū)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我现在处境艰难,蒙难被囚禁在这里,就算不悲伤,却也有些怨气,就好像树叶衰败、摇摇欲坠。听到蝉鸣,想起已经向上面诉冤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又只怕难以申冤。触景生情,写成一诗,赠送给各位知己。希望(平反)事由我愿,可怜我这像微小秋蝉般的飘零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序文到此而止,基本上说明了写诗的时间、环境、事由,甚至连写诗的目的和感情状况、诗的意境层次,要表达什么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那么比起来,后面这首五律,如果没有内容上的更新,则更像在前面这篇小赋之后的文字游戏,或者说是“可歌可泣”的歌词,用来演唱的文本,唱出来,加深感情表达,才可泣。
毕竟,诗本身就是从歌词而来,特别在初唐时期,这种咏唱的诗还是长期存在的。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二侵”部的五言律诗,押韵合仄。这个就不多分析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本人关于平仄格律的专栏文章。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代秋天,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南冠的读音是nán guān,是俘虏的代称。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南冠客就是指骆宾王自己。搞清楚这两个指代,这一联就简单了。
秋天蝉声唱起,让我的思绪沉沦。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黑色的鬓角,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白头吟”是乐府曲名。传说卓文君为了拉回司马相如的心就作了一首《白头吟》,但是用在这里,不见得是乐府曲名的意思,我们把它简简单单地理解为“吟白头”也许更加合适。
不能忍受你煽动黑色的翅膀,对着我这鬓发苍白的牢狱之人唱你凄凉的歌。
前两联写蝉的动静和自己的心态,悲苦之情溢出笔端。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一联转开,进入想象,实际上是用来描写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上面的势力太大啊,我像这寒蝉一样,即使展翅也难高飞,即使鸣叫,因为风太大,也没人能听到。我虽高洁,力量太过微小啊。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像很多五律、七律过了颈联,尾联收合相对无力,成为败笔。而他这里却显示出愈败愈勇的激情,最后这两句属于画龙点睛之笔,直接提高了整首诗的思想层次。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千百年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这正是序言中“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
《在狱咏蝉》得以与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另有文章赏析)并称为唐诗上的“咏蝉三绝”,自序详析和尾联的惊天一问,都是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