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最有名的四句诗(李贺诗词代表作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有唐一朝,生产力的大踏步跃进,以及气候变暖因素,粮食亩产相对东汉时期提高近百斤,可耕作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催生出中华帝国时代,前所未有的大繁荣阶段,并出现了“太宗”,“玄宗”两大“盛世”。种种因素集成,诗歌艺术在唐朝时期,爆发式发展,诗人群体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如满天繁星,照亮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天空

在唐朝蔚为壮观的诗人群体中,相对杰出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再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诗鬼”李贺。

唐德宗贞元6年,即公元790年,李贺出生在今天洛阳周边的一个寒门贵族家庭。要论家世出身,那可厉害了,他家祖上是唐高宗李渊的叔父李亮。要论家境,那……就一言难尽了。

出生不久,李贺父亲李晋肃,一生多在外漂泊,各地转徙做些小官。约莫在李贺2岁时,他父亲终于算是升迁了,在陕县做了个县令。等到李贺十几岁稍稍长成,他父亲就病死了。一时间家境无法维持,母亲不得不让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你要说他自小家境有多困难,那是纯粹加戏,睁眼说瞎话,但若是跟那些豪门大户相比,他家的“平寒”,的确货真价实。注意,是“平寒”,不是“贫寒”。他那个家世,是贵族没错,但恐怕,从他祖上李亮的下一辈说起,就不是什么“嫡系”了…

这个李贺,生来即有“异相”,书中说他“通眉长爪”,体形细瘦。结合我个人经历所见,理解就是,眉毛几乎相连,而体形清晰细长,骨节粗大,手大脚大。总之就是有点“骨骼精奇”的意思了。

长到7岁,李贺的聪颖敏捷,就已经是远近闻名了,以至于当时的名人韩愈,皇甫湜两人一道,要来看看这个小娃娃。多说一句,李贺父亲,是杜甫的表弟。人家都是贵族,里头枝枝蔓蔓的,谁跟谁是亲戚都不奇怪,咱也搞不清那些事啦,知道这回事就行了。

韩愈,皇甫湜一见之下,对这个7岁的娃娃,赞不绝口。以此,小李贺“神童”之名,远扬四方。长到10岁上下,李贺白天勤学苦读,但是有空,就骑着条大驴,四乡八里瞎转悠。沿路随走随看,或是心有所感,灵光乍现,或是沉思冥想,揣摩推敲,一有所得,就拿出纸笔记录,放进背后“诗囊”包包,作为今后诗文创作的素材。

母亲郑氏夫人,每天见他回来,都要叫人翻看那个包包,每每见得纸头满袋,就心疼不已,“痴儿,这样搞法,是要把心血呕干了呀”…唉,天下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多少“神童”,“天才”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赞誉中,转瞬即逝,泯然众人。想“诗情纵横”如李白,背地里搜集素材的刻苦,只怕并不会弱于这李贺。所谓“厚积薄发”,没有超越常人的艰辛,又怎会有名动天下的喷薄而出。当然,我们常人以为的“苦”,或者于李贺们,正是一种“快乐”,是把勤奋这种事,化作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刚需,这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16岁上下,李贺父亲去世,守丧3年期满后,韩愈来信,强烈建议他参加科举。李贺踌躇满志,初出茅庐,河南府试应声而中。等到进京备战的进士时,出事了。有人到处造谣,说李贺父亲李晋肃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同音,是“嫌音”犯忌讳,不应该参加进士科举。流言一时轰传四方,街头巷尾人人议。李贺的名头太响了,这是遭人忌恨了。可这又是怎样一个奇葩的理由啊,妥妥的道德绑架嘛,纯属无中生有。

韩愈老夫子听闻后,大吃一惊,连忙想各种办法,试图消除影响。怎奈人单势孤,流言不可遏制地越传越广。李贺还是吃了“寒门”的亏,在莫须有的攻击下,没有强势的家族势力出头为其遮风挡雨。

说起来李贺这件事毫不奇怪,整个唐朝近300年,就是一部“寒门”崛起,挑战“豪门”,两者间激烈争斗的历史。可以说唐朝这300年间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包括“安史之乱”,背后都有这种争斗的影子。直到最终,同样出身“寒门”的黄巢出现,大家同归于尽,烟消云散。

说回李贺,愤怒,委屈之下,却又无可奈何,最终愤然离开。时代的洪流到来之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这件事,对初出茅庐的李贺而言,打击尤甚。好在韩愈老夫子是个实在人,热心人,看到被自己鼓励,看好的李贺这般模样,心疼啊。韩老夫子动用关系,四处张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强行利用李贺的宗室贵族身份,让他进了太常寺做了一个叫做“奉礼郎”的从九品小官,算是初步解决了他的生活来源问题。这个“奉礼郎”,大致就是宫廷朝会,祭祀之时,负责礼仪训导的小官。这一年,李贺22岁。

在“奉礼郎”这个小官位置上,李贺前后做了3年。也正是这一段时期,让李贺对当时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到了公元814年,李贺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奉礼郎”这个悠闲自在,却丝毫看不到前途方向的官职,由韩愈的亲戚张彻推荐,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麾下,作了一名幕僚,投身到唐朝藩镇对抗拉锯的前线。两年后,公元816年,因战事不利,李贺回到家乡,在愁病与苦闷中,郁郁而亡,终年27岁。

李贺诗作流传下来不少,风格强烈,用词,意境险峻拔峭。其中多见“鬼,泣,血,死”等字,更有多首让人读来,直觉“鬼气森森”的诗作,所以被后世以“诗鬼”称之。说到想象力,李贺诗作里,纵横无忌,华丽而诡异。

这其中,恐怕既有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他满怀抱负,却一生挫折的孤穷激愤,更有对大唐当时,盛世风光不再,朝堂营营苟苟,藩镇乱斗不休,一腔热血无处施展的强烈不满。

李贺的诗作风格,既有他个人因素,恐怕也有时代的影响在其中。试想,以他瑰丽绝伦的想象力,若是身处李白的同时代,整个社会资源流动充足,难说不会出现一时“双骄”,“两仙”齐至的场景,又怎么会搞成个“鬼气森森”。

固然,李贺诗作华丽让人赞叹,但也正是他的刻意求新,求变,让后人多有诟病,对他有“用力过度”的评价。后世流传之中,反倒是他的几篇明快之作,为后世一唱再唱,这大概也是“厚积薄发”这个词的另一重意义所在吧。比如下面这首《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是马的笼头,代指快马。这首诗爽利明快,朗朗上口,而热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抒发了强烈的报国情怀,历来为大众喜爱。

再如开篇那首脍炙人口的《南园其五》,“家国有难,藩镇猖獗,丈夫当执长刀,洒一腔热血,搏出个四海升平。你看那凌烟阁,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自古功名王侯,可有书生取之?”通篇字义平白如画间,豪情,热血值拉到爆表,那一份家国情怀,直透千年而下。

你以为他李贺只是嘴上说说,打打嘴炮?人家当真就去了“昭义军”平叛最前线,也就是时运不济,天不假年,若是上天可怜他满腹才华,一腔热血,谁敢说20年后,大唐名将谱上,不会有他李贺一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