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不远游被误解)

这一章我们可以单独看,也可以把它和上一章连在一起看。第一个是说,现在这本书上的解释,也就是这些年来大家都这样解释:说父母还在的时候,不远游,不能远远地离开父母;如果要离开的话,一定要有方──方处、方向。也就是说,让父母晓得你到那个地方去了,万一他有什么事情要找你,那就可以找得到你,这是应该的一件事情。

  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并不仅仅是如此。在这里说,父母在,原则上不要远离父母。那么这个「游」,是古人说的游学;它这个学不是说自己能够在家里学得到的,必须要找很多老师学。然后,做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不管你是学也好,是用也好,不要远离父母。下面说「游必有方」,如果说要远游,那怎么办呢?「游必有方」。这个「方」是一定的方法,如果说你一定要远游,那有一定的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说包括了原则上应该有一个出去的地方。

  现在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这书本上面是说,出去时如果已经告诉父母向东方去,就不能到西方去。譬如我现在说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们现在要离开家,或者出去念书,或者出去做事。实际上就是照着儒家孔老夫子的思想,他对师长也一样非常地恭敬;乃至于做事情,上至事君父,那也是要「忠」──尽心尽力地去做。现在呢,你跟从师长,那个老师如果像孔老夫子一样周游列国到处跑,请问你跟着老师跑吗?所以我们现在想,老夫子是春秋时代的人,他有很多的学生跟在身边,他带着学生到处跑。

然后,如果说像书本上面说的,离开家的时候告诉父母自己在东方,后来到西方去就是不可以,那老夫子会不会带着学生走啊?如果是这样就不应该啦!夫子会说:「回去、回去!你不可以先告诉父母说跟我到鲁国,现在又要跟我去齐国。你们都回家去!」那岂不是他跑到哪里,学生都不会跟着他?实际上,老夫子的学生都跟着他,所以我觉得游必有方的「方」,如果一定指方向,这里是有问题的。

  其次,你去做事情也是一样。儒家对父母讲「孝」,对尊长「忠」,然后,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君,派你到地方去做事情,一方面你可以说作为固定的,就在这地方;但是万一那个国君派你到别的地方做使臣,那你的方向又改变了,这时你怎么办?那岂不都不能动了吗?

  所以,这个游必有「方」,是你有一定的方法,不是不能游。原则上面你不要离开父母;如果你要离开的话,也一定有正确的方法。这个正确的方法,他是没讲,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会采取什么方法去做。

  我们再看一下,前面一章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下面紧跟着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有一个特点啊,说如果父母行为或者志趣有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我们希望劝他改过来,如果他不改,我们还是要跟着他去做。平常我们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啊?或者就是不会「敬不违」──「不违」两个字很难做到,不违而敬,尤其难做到;不但如此,还要照着去「劳而不怨」!我们会怎么办?我不干了,跑掉了!

  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单独讲,也可以连在上面讲,单独是这样的;如果这一段连着上一章说,其中还有个道理,即使在这种状态当中,原则上你还是不要远离,如果要远离,你要有一定正确的方法。如果两章连在一起看的话,这里边就有很特别的意义在里头。

  平常我们的确也有这个情形,我们不妨实际上去想一想;就是说你希望去劝一个人,可是你劝来劝去劝不听。不一定是他不听啊!有的时候是跟你不投缘;有的时候,是你劝的方法不正确。我劝他不听,如果换了一个人劝,欸!他就听了!你们有没有这种经验?我想,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或者是我们劝别人,也就是我们去影响别人;另外一种情况是人家劝我,这个人告诉我,不一定行,换一个人,行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这两章放在一起,还有这样的一个意义在,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意义啊!所以如果这样的话,「游必有方」就有它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那么,原则上面这一章的内涵,就说到这地方为止,那里边还有其他的,容或等一下我们再来讨论的时候,大家可以认真地去想一想。而且,当我们去研阅像《论语》所说的话时,从这地方要尽可能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地去思惟观察、去体验它的内涵。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