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恶劣的段落(描写环境的段落摘抄)

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部,位于鹫峰山脉北端,洞宫山脉东麓,可以想象这里山川盘错的地理环境,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显示,即便是当时的寿宁县城,也只是群山环绕下的一片瓦房而已。

1986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四届三次(扩大)会议后,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相继到位,特别是建立了“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分别同贫困县建立联系点”、向贫困县派出工作队和讲师团后,全省掀起了一股深入调查贫困问题、研究贫困现象的集中行动。14位省委常委、副省长分别带队到贫困乡、贫困村走家串户,访贫问苦。

福建的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到闽西,可划分为三个连片贫困区,即闽东贫困区,闽中贫困区和闽西贫困区,此外,还有以平潭县为主的沿海贫困区。

曾经的平潭岛上,只有一片片石头房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贫困都有各自的原因,但也有共性的原因,这次的大调研发现,福建贫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环境差。福建面积的82.4%是山地,境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分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被称之为“月牙丘,眉毛丘,青蛙一跳过三丘。”这里的农民长期和外界没有往来,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生蛋换油盐”的简单生活。

当年,有刚到寿宁县一个贫困乡不久的扶贫队员,提出了发展养猪业的建议,没想到村民们直摇头,说“养不得,养不得”,原来,不久前,这里发生了一件因养猪而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户农民,养了一头猪,猪小的时候盼着它快快长大,等长大了又越来越愁,杀了,自家吃不完,全村摊着卖,也卖不完,总想弄到城关去卖个好价钱。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猪越长越大,都四五百斤重了,只好央求七八个村民一起把猪捆起来,用一根大竹杠,抬到城关去卖。

网络

然而,这猪在一段陡峭的山路上挣脱了绳子,滚下了山涧。沮丧的村民只好回村又找来十几个壮汉一起找猪,当找到这头气息奄奄的猪时,村民们也累得几乎不会动了,无奈之下,把猪给砍了,一人拎着一块回家去。环境条件差,无疑是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是经营单一,生产结构不合理,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很小,农业生产方式也很落后,不少地方还存在用人力拉犁耙田。

网络图

三是工业基础薄弱,全省各个贫困县的经济主体都是农业,已有的企业大多是被称作“小、少、差、慢”的老作坊。

四是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不少乡村学校缺教室,缺课桌椅,危房多,条件差。

五是交通不便,如长汀县羊古片8个村,连一条机耕路都没有,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背驼。

贫困和落后是一对孳生兄弟,越是贫困,越是落后,越是落后,就越加贫困,而且由于生产能力底下,艰苦劳动得不到应有回报,心理上也逐渐失去了精神力量的牵引和驱动,甚至麻木和愚昧。在一些贫困山村,习惯于粗放耕作,一年中两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8个月游手好闲。村头村尾,拎着火笼打牌猜拳,门前屋外,三五成群喝酒、喝茶加聊天,很多村民认为穷没有关系,反正上面总会有救济,甚至一直认为“贫下中农最光荣”,把穷看成了一种荣耀,这成为了脱贫工作的严重束缚。

大调研发现的贫困原因多种多样,很难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万应灵丹,只能是对症下药。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扶贫思路,比如增加投资,扶贫先扶智,要致富先修路,要改变先办电等,通过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综合治理,来推进福建全省的脱贫致富工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