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颂春语言赏析(红烛颂原文及赏析)

作者简介:李春萍,在四川成都清水河边出生成长,在大运河边的邳州城工作生活。喜欢阳光、海滩、花香和婆娑的树林,喜欢一切浪漫、真实、美好、生动和温暖的东西。在日子的缝隙,觅到这块放飞心灵的空间,很好也很美。这便是生活快乐的理由了。

吕 老 师

李春萍

最初认识吕老师的时候,是被我的一个病人带着,来到他的办公桌前。我喜欢诗文,初来苏北,很想有个老师,对自己的文字进行指导和评价。那天正好和我的一个病人朋友谈及此事,他很热心地为我举荐他的老师--吕伦,并热情地领着我穿梭在这个我还不太熟悉的小城,找到吕老师,那是90年代的春天。

当我满怀期待地拿出诗稿放在吕老师的面前,这个头发都有些花白,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的走进老年边缘的人,看了诗稿几眼,就很直率地谈了几句对朦胧诗的看法,似乎不太欣赏,当时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来错了。我喜欢含蓄、喜欢朦胧,我的文字也表达了我的这种追求和向往。我在淡然浮起的微笑里,想着我再也不来了。

但不久我又去了,并且持续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当然地点由学校转到了家里,这不仅仅因为老师后来退了休。真诚总是能打动真诚,现在想来,大概是在拿回那些诗稿时,看到里面老师用红笔认真剔出的错字,听到老师对诗文个别词句的反复推敲,心里有了感动,眼里便有了认同。老师那时眼睛还行,他常常把他认为好的诗文工整地抄下来,积极的帮助老少文友们四处投稿,即使现在,他的视力不佳,也还常常将一些文友给他的稿子中他欣赏的文章复印了四下投稿,这中间当然包括我。在我慢慢成熟了的思想中老师渐渐喜欢了我的文字,我在感激之中也含着歉疚和惭愧,为了我的懒散,为我的粗浅表达。我常常望着他满桌的报纸、文稿和将寄的厚扎信件劝他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他总是一边揉着眼睛,一边活动活动久坐后麻木的双腿,笑笑说:“不能辜负了别人的信任和期待啊。”不为名,不为利,还要搭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奔波劳累,这大概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但吕老师做到了。

今年春天我过生日的时候,吕老师特地为我订了一个花篮,他说往常我的生日都记在他的本子上,到时事一多,就忘记了,今年一早他就提醒自己不能忘了。灼灼的花朵灿烂着我的客厅和我的心,打开记忆的门闩,里面满是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勉励,一张张小小的留言条,从90年代至今,塞了厚厚的一个大信封,都是老师和我的简短笔谈,从“这篇小文,不错,可以多写。”到“这是一种冻疮膏的说明书,看看对你是否合适?人民商场一楼有售”等等,冬天的饺子、初夏的粽子,老师让我品尝的又岂止是这些单纯的食物?如果说异乡有让我温暖和牵挂的理由,那大概就是因为有吕老师这样值得信任和托付的朋友。有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想的确,如果把生活的水分挤干,枝叶剔除,人生知遇这样的一个亦师亦友的人真的足矣。

老师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还在一如既往地为他所热爱的校园文学事业呕心沥血,为他的各地大小文友们进行信息交流和稿件传送,看着他花白的发在苏北的风中飘拂,瘦弱的身躯在熙攘的人群里穿梭,眼里是不忍和担忧,心底升起殷切的祝福:愿我的老师健康、平安和快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