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全文赏析)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láng)亭之地也。(qì)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1、浮图:亦作“浮屠”,梵语音译,对佛或僧人的称呼,此指僧人; 2、苏子美:即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3、亟:屡次; 4、子美之记:苏舜钦曾写有《沧浪亭记》,故谓。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吴中治园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dài)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1、吴越: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建立者为钱镠(liú),辖地包括今浙江和江苏南部,凡86年(893~978);有国时:国家存在的时候; 2、广陵王:指钱镠之子钱元璙;吴中:指今江苏吴县一带; 3、治园:辟修建园林;子城:大城里的内城; 4、外戚:指帝王母族或妻族亲戚; 5、迨:到,及; 6、淮海纳土:吴越忠懿王钱俶(chù)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子美之于荒残灭没(mò)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1、禅者:称佛家子弟; 2、遗事:前人或前代留下来的事迹; 3、复:恢复;构:指建筑

夫古今之变,(cháo)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hé)(lǘ)、夫差之所争,子胥(zhǒng)、(lǐ)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1、朝市:泛指尘世;改易:改变,变化; 2、姑苏之台:台名,相传为吴王夫差阖闾所筑; 3、五湖:太湖的别名;渺茫:形容一望无际; 4、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虞仲:周太王次子;据载,太王准备将幼子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二人俱避往江南,开发吴地,太伯为吴君,太伯卒,虞仲立; 5、阖闾、夫差:均为吴国君主,夫差为阖闾之子; 6、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助吴王夫差夺取王位,攻破楚国; 7、种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范蠡的合称,二人辅佐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攻灭吴国。

虽然,钱镠(liú)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shē)(jiàn),宫馆苑囿(yòu),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sī)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1、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907~932年在位;因乱攘窃:利用战乱进行抢夺; 2、四世:四代; 3、姻戚: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4、乘时:趁机;奢僭:奢侈豪华过度而不合礼制法度; 5、释子:称佛家子弟; 6、钦重:敬重; 7、澌然而俱尽:犹一同消亡;澌然:河中流动的冰块解冻时的样子; 8、有在:犹言就在这个地方; 9、徒:门生 ,学生;游:交游。

《沧浪亭记》全文: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láng)亭之地也。亟(qì)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dài)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mò)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cháo)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hé)闾(lǘ)、夫差之所争,子胥、种(zhǒng)、蠡(lǐ)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liú)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shē)僭(jiàn),宫馆苑囿(yòu),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sī)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忽为大云庵,忽为沧浪亭,时时变易,已足唤醒世人。中间一段点缀,凭吊之感,黯然动色。至末一转,言士之垂名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乎亭之犹存也。此意开人知智识不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嘉靖19年(1540年),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直至嘉靖44年(1565年),六十岁的归有光始中进士。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