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有雾仙境的诗句(赞美云雾缭绕的仙境诗)

说起贾岛,大家会想起他在月光下苦苦思索“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苦吟形象。他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一个被称为诗奴,一个被称为诗囚。从他们两个人的绰号,我们就可以想见诗人作诗之苦。对于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诗词过于苦心经营,似乎就少了份自然纯真,多了些刻意雕琢,意境上要比出乎天然的诗作逊色几分。

贾岛曾在长安做过和尚,因此有很多道士,和尚,隐士的朋友,于是在他的很多诗中,隐居生活便成了经常出现的意象。贾岛作诗讲究字斟句酌,苦心经营,所以他的诗作就呈现出一种瘦硬冷寒的风格。

然而,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小诗却完全颠覆了贾岛的“苦寒”形象,飘逸灵动,充满童真。诗中有云雾缭绕的青山,有不知何处的隐者,不愧是惊艳千古的佳作。它就是《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大约写于贾岛还没有还俗的时候。有一天,他去寻访一个隐者高人却没有遇到,但是诗人并不失望,而是一片倾慕之情。与他“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干枯萧索相比,这首诗写得天真烂漫,颇含飘逸之气。这大概也印证了人只有对自己真正体验过的东西才能得心应手驾驭得当的道理。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寻",后两句写“不遇”,又以“隐”字贯穿全诗。“松下问童子”,寻者问了一句,童子答了三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童子只答“言师采药去”,那么诗作就显得冷淡而无趣了。

好在他补充了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使整首诗活了。一个天真可爱,憨态可掬的童子就跃然纸上了。他告诉访者,师傅肯定就在山中,但是回答了又像没有回答一样。因为师傅在白云深处,具体行踪根本无法寻觅,结果不就等于没有说嘛!这样一个憨憨萌萌的童子真是让人心生喜爱!

那么何以得见“隐”字呢?“隐”在松下,在采药处,在云深处。那么,为何非要在松下问,而不是在柳树下或其他的什么树下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因为松树有深厚的道家文化渊源,它是长寿和隐者的象征。在《列仙传》中,道家尊主就叫“赤松子”,而“松树”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仙人的食物。

而“采药”呢?也大有来头。最早源于东汉时期的民间传说。传说民间有两个叫刘晨和阮肇的人到天台山草药,竟然遇到两位仙女。后二人与仙女结为夫妻。半年后,二人回家才发现人间已历七世。因为这个故事的铺垫,“采药”就满含了仙气与道骨,自然与采花采茶不同了。至于“云深”那就更加的飘渺难觅。读到此处,想必读者眼前已经呈现出一幅烟雾飘渺的景象了吧!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